從「重慶大廈」到「廣州的非洲人」:人類學家麥高登眼中的低端全球化
南中國的世界城: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
麥高登(Gordon Mathews)、林丹、楊瑒著.楊瑒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
某些年代的某些城市
像磁鐵一般,
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追夢人。
在國際都會廣州,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都在尋找商機,開始新生活,重新認識自我。新移民中有不少非洲小商人,他們在中國採購廉價或假冒名牌的產品,然後運回家鄉銷售。人類學家麥高登(Gordon Mathews)通過對這些生活在廣州的外國人的田野考察,描述了異鄉人在全球化下的故事,編織出一本引人入勝的民族誌。
本書深化了作者在《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中提出的「低端全球化」概念,探究廣州如何成為「低端全球化」的中心,也使我們理解這一全球重要的人類商業和文化現象。
書中的人物和故事呈現生動的全球化個案,讓我們得以近景觀察廣州這座南中國世界城內跨文化和種族交流的豐富細節。
▼ 何為「低端全球化」▼
發達國家的人想到全球化,腦海裏一般會浮現跨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如麥當勞、可口可樂、蘋果、三星、索尼、臉書、谷歌等。我稱這些為「高端全球化」,即由大型組織透過數十億元財政規劃、全球廣告宣傳及雄厚的律師隊伍來典型實施的全球化。
在此以外還有另一種全球化,名為「低端全球化」。這是指「人和產品在較少資本運作下的非正式跨國流動,有時牽涉到半非法或非法的交易行為,往往與『發展中國家』相關,但在全球都顯著可見」。
這是世界上多數人所經歷的全球化,它由那些有一些親朋好友的商人運作。他們購買較小數量的產品,常常通過街頭小販或路邊店鋪售賣給顧客,而非大型購物商場或商店。
(節錄,頁91)
▼ 學者推薦 ▼
這本學術專著運用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翔實的實證資料,對廣州的非洲商人群體進行全方位的深度考察,探討在華外國人的國籍身份、社會適應以及種族和跨種族互動等重大學術問題。本書視角新穎,邏輯清晰,可讀性強,不但深具理論意義,也是通俗有趣的外國人到中國追夢和淘金的故事。
——周敏(洛杉磯加州大學亞太中心主任、社會學與亞美研究學教授、王文祥伉儷基金美中關係與傳媒講座教授)
通過對生活在廣州以非洲人為主的外國人的深入田野考察,麥高登和他的研究團隊對這一族群和文化日益多元、走向世界化的城市體察入微。全球化在作者眼裡不僅是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資本、資訊無邊界流動,還應包括那些引發人們不同感受和態度的合法或者「非法」跨國流動群體,從而高度契合了作者在前著《香港重慶大廈》中提出來的「低端全球化」概念。
──范可(南京大學人類學教授)
這本書有關低端全球化下賄賂和商業競爭的故事引人入勝,是麥高登《香港重慶大廈》一書的最佳續篇。《南中國的世界城》充滿了異族群體經歷的故事,也有移民希望飛黃騰達的夢想,以及以非洲商人為主的外國人和中國本地人之間的關係。
──Nicole Constable(匹茲堡大學人類學教授)
我不斷讚歎麥高登能長期和有技巧地汲取當地知識,同時還能與廣大讀者進行交流。這本書讓我瞭解廣州和低端全球化的人性一面,也讓我更瞭解如今的世界。
──Ulf Hannerz(斯德哥爾摩大學人類學榮休教授)
▼ 目 錄 ▼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廣州的外國人
第三章 非洲人和中國人的關係
第四章 低端全球化
第五章 廣州的合法及非法活動
第六章 物流中介、中間商、文化大使
第七章 異域的宗教
第八章 戀愛、婚姻、成家──中國的奧巴馬?
▼ 開卷五分鐘 ▼
廣州的異域
(摘自本書 緒論)
在國際都會廣州,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都在尋找商機,開始新生活,重新認識自我。新移民中有不少非洲小商人,他們在中國採購廉價或假冒名牌的產品,然後運回家鄉銷售。人類學家麥高登(Gordon Mathews)通過對這些生活在廣州的外國人的田野考察,描述了異鄉人在全球化下的故事,編織出一本引人入勝的民族誌。在小北路和環市中路的交界處你可以登上人行天橋,穿過各種鐵道和不同層面的高速公路和高架橋,但你只能通過天橋越過這個交匯處,並經過令人眼花繚亂的攤販和遇見各種族的路人。有天晚上,一個女人舉着一塊手寫的牌子,上面用中文、英文和阿拉伯文寫道:「我兒子需要做手術,費用是四十萬元人民幣,請施捨點錢吧!」天晴的時候可見到一些有病和一瘸一拐的乞丐,一到晚上往往更多。也許這裏是乞討的好地方,因為附近有伊斯蘭教的文化,而穆斯林重視施捨之行。還有一些來自東非的性工作者,從她們的緊身裙穿着就能一眼認出。附近還有中國攝影師,專門替阿拉伯人和非洲人拍照,讓他們在廣州城留下剪影。有一些兜售其他商品的小販,售賣着塑料玩具火車、衫褲、鞋子、手錶和玩偶,當中有跳舞的金正恩。在巷道上不時能見到不同種族背景的人,漢族、維吾爾族、回族穆斯林、阿拉伯人以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族人,前三種族群賣東西,後兩種族群買東西,但這些不同的人除了講價和買賣,幾乎沒有任何交流。當警察到來的時候,小販一眨眼間就打包好他們的貨物,混進來來往往的人群之中。
小北地下通道裏的小販和顧客
資料來源:本書,頁18(Gene Parulis攝)
這座天橋的一端有一道向下的樓梯通往天秀大廈,它是一座包含三棟塔樓的建築,每棟樓高32層。它最底部的四層有一些面對非洲和阿拉伯顧客的商鋪,售賣諸如假髮、真的或仿冒的珠寶、電子產品、西非花紋的布匹、性玩具、洗衣粉等。天秀大廈是非洲人做貿易的核心地,並因此著名,如果有人想了解這種貿易,可以在天秀大廈底部走走,觀察幾天,聽聽這裏發生的故事。我們三人曾見證無數友善或一般的交易在這裏進行,但也曾在一間假髮店目睹有人為了60元的買賣用上四個小時來討價還價。在一間美容產品店鋪,我們見到一名穿着超短褲和胸圍的中國服務員和一名身穿黑色罩袍的中東女士講價,她們在交流時不講一個字,只是輪流在計算機上商議批發價。在樓下的摩卡咖啡廳裏,我們曾無數次見到人們用各種語言聊天和計算數字,其中有阿拉伯語、法語、伊博語、斯瓦希里語、索馬里語、烏爾都語,而英語十分常見,是不同人群在談生意使用的主要語言。他們的話題從匯率波動、寶石價格到性工作者,還有穆斯林娶一個到四個老婆的代價和好處。
天秀大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天秀大廈較高層是破舊不堪的公寓,包括一間為商旅提供住宿的賓館、一些貿易公司和電子產品展廳。B座是最高的一棟樓,主要用於商貿,其中有賓館。A座和C座主要用作民居,也較為冷清,但令人意外地開了幾間非洲餐廳。C座29樓有一間塞內加爾餐廳,27樓有一間坦桑尼亞餐廳,再下一層有一間科特迪瓦餐廳、另一間塞內加爾餐廳和一間尼日利亞餐廳,還有幾家馬里賓館。這些生意並没有登記在冊,但的確做得挺紅火,各自別有洞天。我們曾在一間剛果餐廳消磨了一個下午,吃着燉菜,和剛果老闆交談。她說:「我最初不喜歡中國,因為這裏的人總是很忙,即便是周六和周日也是如此。在金沙薩,大家會放鬆下來和你聊天,但這裏的人不會呢!」她用略懂一點的中文,教會兩名中國廚師怎樣煮剛果菜。
讓我們再次來到大廈外。在寒冷的夜晚,曾有年邁的中國男子睡在周邊的人行道上,當一些衣冠整齊的年輕非洲商人路過此處,會嘲諷這個男人的困境。我們也見過一名非洲性工作者,毫不猶豫地拒絕客戶的叫價,大聲說道:「沒錢,就沒有甜心寶貝了!(no money, no honey!)」我們曾看見剛從機場來到這裏的非洲年輕人,一邊走一邊睜大眼睛,注視着這座龐大的中國城市,這裏有閃耀的廣告牌和高樓大廈,他們以前從未見過此景。我們也曾見到剛從火車站或汽車站過來的中國人,也睜大着眼睛來到這座大廈,見大批外國人出入此地,他們也從未見過此景。
緊挨着天秀大廈的是「藍爵咖啡」(Lounge Coffee),那裏的客人主要用法語交流,來這裏的商人大多來自西非法語國家,包括畿內亞、布基納法索、塞內加爾、尼日爾、乍得、馬里、剛果。在天秀大廈附近,法語確實是和英語一樣頗為常用,但在環市中路的另一頭,商人的主要語言是英語。一個來自布基納法索的商人說:「關於語言,英語是商貿交流的唯一途徑,我可以嘗試說中文,但他們還是會跟我說英文的。」他們還是能正常交流。附近的陶瓷大廈,在2005年與天秀大廈曾是非洲商人經常造訪的兩幢建築物。當局在2010年嚴打售賣假冒商品的店鋪,近200間中國人商鋪因此結業,包括陶瓷大廈內的大量店鋪。現在這裏十分冷清,只剩下一些便利店和已關閉的店鋪。其實,這個地區的假冒商品無處不在,我們不清楚為什麼單單這幢大廈遭此厄運。沿着環市中路,距離陶瓷大廈數百碼以外是先賢清真寺,這裏每逢星期五和開齋節等聖日擠滿了上千的朝拜者,包括維吾爾人、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和非洲人。再走幾百碼,你會見到廣州火車站。
地圖上的淘金、小北和廣園西
資料來源:本書,頁11(黃百亨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與上述地點相隔一兩條街處,你看到的全是中國人。儘管廣州不同地方還有一些外國人居住的小區,包括下塘西和南海,但異域世界的地理邊界就在這裏。如果你乘汽車遊覽廣州,你會發現城裏的外國人只不過是全部人口的滄海一粟,你坐上幾個小時的車,也許看不見一個外國人。廣州地圖也能證實這一點,本書所講的地區在廣袤的廣州版圖上只是幾個小點,不論怎麼測量,廣州比歐美城市大太多了。
作者簡介:
麥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及教授。除本書外,另著有《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 How Japanese and Americans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s等。
林丹,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類學研究所講師。
楊瑒,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碩士。她的著作包括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om Below、China-Africa: Merging Relations部分章節。翻譯作品包括《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赤柱日治拘留營:鐵絲網內的三年零八個月(1942–1945)》。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2019,我們繼續與你看……
➤ 新的一年,繼續與你在一起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度全書單
➤ 十萬張珍貴底片,真實重現文革的極端年代 |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中文版首次出版
➤ 王賡武:繞不開的歐亞大陸 | 書展新書《王賡武談世界史》
➤ 泅過界河,我就踏上了我親愛的祖國的敵國 | 雷光漢《蘇聯流亡記》
➤ 貧困中國的「驚天大逆轉」· 港中大出版社新書《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 香港、中國大陸、倫敦 90個「他」的故事:江紹祺《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 香港電影:誰死了,誰可能活了?|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增訂版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 反行爲 | 張愛玲
以及: